西安大学生就业承压 预期谨慎乐观

2020年5月9日   点击人次: 1202   

大学生就业承压  预期谨慎乐观

疫情下西安大学生就业意愿现状调查


又是一年毕业季,今年的毕业季对于毕业生来讲不同寻常。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疫情,导致部分企业停工歇业、压缩招聘计划,人才市场需求下滑,正常的毕业生实习计划中断、求职受阻,不少毕业生为此担忧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要把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民生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。为了解疫情下西安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意愿现状及建议,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对西安8所高校约300名高校毕业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,收回有效问卷265份。调查结果显示:疫情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,线上招聘成为大学生求职主要途径,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谨慎乐观,就业观念更加理性客观。

受访毕业生基本情况


在受访的265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中,从性别看,男性占45.3%;女性占54.7%。从学历看,大专(高职)占16.6%;本科占47.6%;硕士占35.8%。从专业看,管理学占32.1%;工学占25.7%;经济学占20.8%;医学占7.9%;理学占7.2%,其他占6.3%。从生源地看,来自西安本地占18.5%;来自陕西(西安以外其他区)占42.6%;来自省外占38.9%。

大学生就业倾向


(一)陕西籍学生看好西安

为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西安就业创业,近年来西安市出台了就业、创业、户籍、安居、人才新政等一系列就业利好政策措施,提出了“五年留百万”大学生在西安就业创业的目标。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未改变高校毕业生对西安这座城市的喜爱,被访的大学生中,半数以上愿意留在西安工作。从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区看,有50.9%的大学生选择留在西安工作,其中陕西籍学生选择留在西安占75.6%,省外户籍的占24.4%;有7.5%的选择西安市外陕西省内工作;有14.3%选择北上广深工作;有17.4%选择其他大城市工作,有8.7%选择中小城市工作;只有1.2%选择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(见图1)。

7.jpg

图1: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占比

(二)优先就业是首选

面临毕业,加之疫情影响,就业成为绝大多数受访者的首先选择,有69.8%的毕业生选择优先就业、积累经验;24.2%的选择进一步深造(考研或出国留学等);5.6%的选择暂不就业等待观望,因市场需求减少、竞争压力加大、自主创业条件不具备等限制,仅有0.4%的选择自主创业(见图2)。

8.jpg

图2: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占比

(三)体制内单位受青睐

从毕业生理想的工作单位类型看,27.2%的期望到国有企业工作,18.1%的倾向于到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上班,10.2%的希望走进国家机关成为公务员。也就是说,55.5%的毕业生想在体制内单位就业;另有13.2%的选择股份制企业,4.5%的选择民营企业,有3.4%的选择外资控股企业、有0.8%的选择合伙制或个体企业;22.6%的毕业生对将来的工作单位没有要求,只要能就业就行。

(四)学历影响月薪期望

除了就业地区、工作单位外,月薪高低也是大学生就业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,当问及毕业生们期望的月薪范围时,48.7%的毕业生期望每月工资在5000--8000元;23.4%的期望每月工资为8000-10000元;期望月薪在10000元以上的占19.2%;期望月薪在3000—5000元的仅占8.7%。同时结合学历看,硕士学历较本科学历对月薪期望更高,期望月薪8000元及以上的占82.1%。

(五)就业观念积极理性

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,拓展就业渠道,向基层输送急需人才,特岗教师计划、大学生村官、三支一扶(支农、支教、支医和扶贫)等作为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就业项目,既能帮助毕业生积累基层工作经验,也是提升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有益途径,更能体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积极理性。调查显示,44.2%的毕业生对特岗教师计划感兴趣,41.1%的毕业生对三支一扶有意向,32.1%的毕业生想成为大学生村官。

(六)网络招聘成为主渠道

受疫情影响,大部分用人单位的春季校园招聘由线下转为线上,云招聘、云求职成为主流。或依托自有平台、或与智联招聘等人才中介平台合作,高校与用人单位面向毕业生的“线上双选会”、“空中宣讲”等进行得可谓如火如荼。从大学生求职途径的选择看,有84.5%的毕业生通过网络或传统媒体求职;有67.2%的通过校园招聘会和劳动力市场;有28.3%的通过亲朋好友介绍;有8.3%的自主或合伙创业;选择其他途径的占3.4%(见图3)。

9.jpg

图3:大学生选择就职途径占比排序

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


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,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遇到的一只最大的“黑天鹅”。对大部分人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,可以算是遭遇了“最难”毕业季。从调查看,总体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见表1。

表1: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看法占比

11.jpg

表中显示,约四成的学生认为疫情对就业产生了不好的影响,但大部分学生认为疫情对就业影响是暂时和有限的,从长远看,对就业形势持谨慎或乐观的态度。但疫情毕竟让毕业生找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,调查显示,14.7%的目前找不到工作;39.6%的找工作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;40%的大学生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找工作。另外60.4%的毕业生因疫情改变了自己对未来职业的选择。

目前受疫情影响,高校开学时间一再推迟,近七成大学生未落实其工作去向。对于本该从2月开始就马不停蹄完成毕业课题、找工作或准备出国留学的大学毕业生来说,既是一场意料之外的考验,也给求职就业带来严峻挑战。从大学生找工作进展情况看,有28.7%的大学生表示还在努力找寻中;有5.7%的大学生表示正在与一个或多个招聘单位商谈中;有22.3%的大学生表示因学业或其他事由未找到工作;有15.8%的大学生表示已有工作意向但未签约;有27.5%的大学生表示已找到工作并签约(见图4),签约率明显低于以往年份。在已签约毕业生中,高职学历占9.6%,本科占43.8%,硕士占46.6%。

22.jpg

图4:毕业生找工作进展情况

疫情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主要问题


(一)竞争压力加大居首位

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,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,就业压力不断增加,就业形势不容乐观。2020年,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874万,同比增加40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陕西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34.2万人,同比增加1.3万人。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比较理想岗位的增速,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,获取同样岗位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。据调查,有84.9%的大学生认为毕业生数量多,竞争力大是就业面临的首要问题,其次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,这一占比为70.2%。

(二)对就业政策欠了解

疫情发生后,国家、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,但部分大学生对于国家和地方的促进就业政策仍了解不足。调查显示:有8.3%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;有28.7%的大学生表示了解较少;有44.5%的大学生表示部分了解;有14.3%大学生表示大部分了解;只有4.2%的大学生了解。

(三)线上招聘有局限

毕业生反映,线上招聘虽然简便易行,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。一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精准性差、招聘双方难以全面了解等不足;二是有的大学生在多个平台上注册了账号,但发现在多家平台上投递的简历一直没人看。有学生反映,“线下招聘会直接和人力资源专员进行沟通,双方更多了解,线上因为海量信息挤压反而导致交流不畅”。从毕业生对线上招聘的评价看,有44.2%的大学生认为网上招聘一般,虽然易行简便,但不能达到面对面沟通效果;有35.1%的大学生认为虽然比较满意,但网络展示的虚拟就业环境不够充分、真实;有6%的大学生不满意,认为会遇到虚假招聘;仅有14.7%的大学生表示满意,解决不能面对面招聘的问题,易行简便。

(四)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

通过多年的锤炼,毕业生知识水平有极大提高,但是知识储备缺乏丰富多样,心理承受能力有待增强,很容易意气用事,择业时容易陷入“高不成,低不就”,选择性怪圈;课堂上学到的都是间接经验及理论知识,缺乏实践锻炼;大学生刚迈出象牙塔,人脉关系十分欠缺,为人处事方法等仍需提升。据调查结果,56.6%的毕业生认为缺乏实践技能和社会经验,46%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期望与岗位现实差距过大,29.8%的毕业生认为缺乏社会交际能力。

几点建议


(一)建立毕业生就业一网通平台

一是建议政府建立就业政策咨询一网通平台,对国家、地方政府发布的就业政策进行汇总,便于在线查询,避免不同平台使用带来的重复信息。同时能及时了解政策及招聘岗位信息,减少因不了解政策及招聘信息错过就业机会,最大程度发挥政策作用;二是咨询机构及时对就业政策的发布与变更进行宣传及详细解读,同时,加大对毕业生就业需求的了解,精准制定培训教程和政策宣传工作,提高毕业生对政策的关注度、了解度,这样能更精准有效的服务,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。三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,规范就业服务网络平台。网络招聘已成为今年应届毕业生主要应聘渠道,首先加大对招聘单位信息真实性的审核力度,确保线上招聘信息真实可靠;其次对已签订就业合同的毕业生做好法律指导和援助,保障毕业生的权益。

(二)实施就业分类指导精准化服务

高校应建立就业分类指导数据库,加强分析研判,细化分类毕业生就业意向,落实“一人一策”精准指导、精准帮扶,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工作。对家庭经济困难、身体残疾、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等群体。加强对所有毕业生的服务保障,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,将其户口和档案在学校保留时间延长。

(三)进一步发挥就业“容纳器”作用

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就业最大的“容纳器”。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,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扶持力度,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供专门的政策支持、资金支持、税收支持,缓解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用工难、融资难、融资贵等问题,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及时“供氧”“输血”,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生存下来,增强发展信心,提高发展能力。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。

(四)高校毕业生仍需提升自身就业能力

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,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,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提升自身就业能力。一是不囿于体制内单位选择,改变找工作求“稳”的固有思维模式,拓展求职范围,为积极自主创业做好充分准备,或者多关注公共服务性岗位,为以后更理想的工作积累经验。二是积极迈出第一步。面对疫情,毕业生在就业上普遍存在焦虑情绪,特别是面对职业决策更显得犹豫不决,要以积极心态看待不完美的决策。第一份工作是大学生的职业“锚定”,具有重要意义,但也要理性面对。职业决策中的不完美,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梳理着方向;三是择业还需放眼量。毕业生要接受“试用期”。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刚性时间节点约束,如果无法一步到位,先接受一个能找到的最合适岗位“试用”。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供求完美匹配,可以考虑再换,就业是一个不断调适优化的过程;四是多手准备心不慌。做多手准备是毕业生正常的状态,并不是今年的特殊情况。今年春招求职竞争激烈程度加大,雇主要求普遍提高,学生要充分意识到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,提高专注力和自制力,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求职效率。五是精准投送求职信息很重要。目前各种渠道的海量招聘信息,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,按职能岗位分类发布的。大学生要对企业招聘信息加深理解、匹配专业,提升自己的求职能力。六是发挥自身优势最关键。虽然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实践能力不强、社会经验欠缺等不足,但要善于发现并挖掘自己头脑灵活、反应迅速、学习新知识快,能熟练应用互联网等优势,从许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,争取尽早毕业,顺利就业。

来源:西安调查队  劳动力调查处 

作者:胡旭鹏、刘艳、孙婷婷